尋找中秋節的文化
中秋節與春節、端午節、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。 我們通常會在中秋節與家人或朋友一起賞月、吃月餅、玩燈籠、看舞火龍。有關這個節日的起源、風俗、傳說你又認識多少?讓我們一起學習吧!
《中秋節的起源與廣傳》
中秋節歷史悠久,關於其起源,說法較多,多數是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。 「中秋🔊」這一詞最早記載於《週禮》一書中。因我國古時的曆法,七、八、九三個月為秋季(指農曆),八月居中,而八月的三十天中,又是十五居中,所以稱為「中秋」。另外,在一年四季中,每季分為「孟、仲、季」三部分,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「仲秋」。
另外也可稱為「團圓節」、「八月節」等。周代已有「中秋夜迎寒」、「秋分夕月 (拜月)」的活動。農曆八月中旬,又是秋糧收穫之際,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,稱為「秋報」。中秋時節,氣溫已涼未寒,天高氣爽,月朗中天,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。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,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,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,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。可是要到唐朝初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。
中秋節這個傳統節的風俗還逐漸被廣傳至鄰近各國如日本、韓國、越南和東南亞等地,結合當地文化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食品與習俗,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,更加迷人。古時各國都是農業社會,夏季水稻豐收於秋,於是人們便舉行慶祝豐收之慶典並感謝大地的養育之恩。 雖說是各具風格但都必有賞月、祭祖探親、慶祝豐收並感謝祭典等活動,或許把「中秋節」說成是咱們的感恩節也實不為過。
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爲十五夜(じゅうごや🔊),賞月被稱之為「月見」(つきみ🔊)。日本人亦會在家中擺放江米糰子、芒草、芋、毛豆、神酒等祭品,為作物豐收向大自然表達謝意。在韓國,「秋夕」(추석🔊) 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節目之一。人們會去掃墓,以剛收成的穀物拜祭祖先;亦會回鄉探親送禮,所以英文亦把韓國的中秋節叫做「韓國感恩節」。當今越南的中秋節(Tết Trung Thu🔊/節中秋)就演變成以兒童為主的節日。
《中秋節習俗和美食文化》
賞月和吃月餅
《禮記》中就記載有「秋暮夕月」,即祭拜月神。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「迎寒」和「祭月」活動。後來,祭月逐漸被賞月所替代。
至於月餅🔊則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,相傳漢武帝時張騫的使節出使西域,帶回了芝麻和胡桃,於是就有了用胡桃仁做餡的圓形餅,叫做「胡餅」。盛唐時,一年中秋的夜晚,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。吃着吃着,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心潮澎湃,隨口而出「月餅」,從此「月餅」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。又說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,則是宋代的事情。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「宮餅」,民間俗稱為「小餅」,蘇東坡有詩云: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。」南宋文學家周密在《武林舊事》中首次提到「月餅」的名稱。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,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。從此,月餅就和端午的粽子及過年的餃子(北方)一樣成了中秋節的節日符號和文化標志。
我兒時沒有什麼奶黃月餅,月餅的基本餡料有五仁、棗泥、蓮蓉(黃蓮蓉或白蓮蓉)。最愛蓮蓉裡的咸蛋黃,一口咬下就如吃了一口月亮似的,每吃一口也會滿足地哈哈大笑。随著時代變遷,月餅的餡料不斷創新,到了今時今日,款式多元化至燕窩、紅豆緑豆、巧克力、流心奶黃等等等等,各式其式千變萬化。不只餡料改革了,也因為現代人注重健康,覺得月餅很膩,推出了比往日體積小四分三的「迷你」月餅。你知道嗎?傳統上,月餅不能整個食,需要切開並與家人分享。切月餅時需按家中人數分成等份,即使家人有事無法回家,甚至人在異鄉,都要為他留一份月餅,因月餅象徵團圓,每位家族成員都是團圓的一部分,缺一不可。記得喲! 無論月餅如何小巧也好,再美味也好,請記得要分享啊!
月餅以外的美食文化

湯圓

月見団子

송편
咱們中國人最著重中秋「團圓」的意頭,故除元宵節外,亦會在中秋吃湯圓🔊,取其甜甜蜜蜜、團團圓圓的好意頭。湯圓就和日本的「月見糰子🔊」(つきみだんご)十分類似,都是一種用糯米造成的白色團子。湯圓湯圓,故名思意,中國的湯圓有湯,以紅糖或以薑煮成甜湯,餡料主要以花生碎、芝麻蓉及紅豆蓉為主。日本的丸子沒有餡料,用開水煮熟撈出,食用時會裹上豆粉、黑芝麻、白糖或花生粉等塒粉。 或許我會說月見糰子更像香港常見的糖不甩。韓國人沒有月餅,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 (송편🔊),他們認為半月是由虧轉盈的意思,把滿月視為從盈轉虧,因此松片呈半月形,寓意進步、發展、趨向圓滿,與呈圓形、寓意圓滿。至於越南人的傳統月餅 (Bánh Trung Thu🔊) 有兩種,一種是類似中國的烤月餅,一種是白色糯米打成的軟月餅,餡料選擇及樣式也發展得非常多樣化。
柚子🔊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應節的食品。厲害的是,咱們連吃柚子也可以討吉祥,柚子與「佑子🔊」諧音,夠吉祥吧!在南昌的方言裏面,柚子的諧音是「有子🔊」,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。還有,柚子諧音「遊子🔊」,古時候遠在他鄉的遊子,會在中秋節這天吃柚子,以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。
中秋吃菱角的傳統雖然在今日不算流行,但老前輩認為菱角寓意與心愛的人心靈相通,加上其聰明伶俐的象徵,不少長輩都會為家中小孩準備菱角應節,挺有意思吧!
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美味,比如喝桂花酒、喝茶,吃板栗、吃南瓜、吃芋頭、吃楊桃等等,每一種美食都是一種文化,都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。那些各具特色的美味正穿過歷史的雲煙,氤氳在每人的心間。
提燈籠和猜燈謎
古代的燈籠主要作用是照明,也是幸福團圓的象徵。燈籠🔊文化始於中國西漢時期,原是元宵節用來增加喜慶氛圍的;一直到了唐太宗時期才開始在中秋節這天提燈籠的活動,才讓這慢慢變成中秋的習俗。一支民謠說出了它的喜慶色彩和功能:「正月十五鬧花燈,五月端午掛紅燈,六月無風放天燈,七月十五蓮花燈,八月十五玉兔燈,九九重陽孔明燈。」
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,品種豐富多彩了,工藝水平高超了。我小時候喜歡過中秋是因為可以玩燈籠。中秋節前兩週,商鋪門前高高掛著各式各樣可愛的燈籠:有最基本的風琴燈籠也有金魚、鯉魚、白兔、蝴蝶、楊桃、坦克車等造型讓小朋友選擇。每一年我都希望能提不同花樣的燈籠,可惜媽媽連續三年都買小鯉魚燈籠給我,到了第三年我終於開口表示不滿,如今回想起來也會感覺兒時的自己好好笑。那時候的燈籠中間有個位置插上一根蠟燭,這是唯一可以玩「火」的玩意兒。偶然不小心或是因為大風燈籠著火燒了,小朋友就呱呱豪哭起來。
民間有個傳說孩子不能提隔年的燈籠,所以中秋節當天要讓孩子們「打燈籠」,讓燈籠碰撞一起時然後燒起來的用意是《厄運遠離,好運到來》,那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,或許這是一個安慰的解說。社會進步了,不知不覺間市面上的中秋燈籠已變成用小電燈泡發亮的,要點蠟燭已寥寥無幾,而且造型也不再局限於中國傳統素材,有日本卡通人物也有超人及蜘蛛俠等又新穎又有創意。不知是否我多愁善感善感,感覺小燈泡燈籠疏遠了傳統,或許就是那根蠟燭仍是咱們現代人與古人的一絲維繫?
猜燈謎”又叫“打燈謎🔊”,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,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,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。謎語懸之於燈,供人猜射,開始於南宋。人們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,所以響應的人眾多,猜燈謎成了一個習俗。可以說中秋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。
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種種民俗之外,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,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。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,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,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、安徽一帶的燒塔、香港的舞火龍等等,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、拜月等中秋習俗,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傳統節日文化。
《中秋節傳說》
從以上,我們知到了中秋節的來源有多個說法,節慶食品和習俗也林林總總,而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更是豐富多彩。 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,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,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,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。這些傳說,大家隨時隨地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,我就不多重覆。 在這兒只簡單地敍述一下嫦娥奔月的故事吧!
嫦娥奔月
中秋節非提不可的傳說應是嫦娥奔月,中國人一定懂,而久居中國的老外也必曾聽聞。故事的版本很多,其一說后羿為一窮國的國王,勇武善射,但生性暴戾,不體恤民間疾苦,弄得民不聊生。后羿想長生不老,從崑崙山找來仙藥,此事為嫦娥得知,為體恤子民,免受后羿長期殘暴統治,偷食靈藥,奔月成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藥。
自己則比較喜歡充滿浪漫色彩的文本,相傳遠古時候,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,直烤得大地冒煙,海水枯乾,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。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神弓英雄,他登上崑崙山頂,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。后羿立功,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,王母娘娘賜他一包不死藥。據說,服下此藥能立即升天成仙。
后羿神功蓋世,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拜師學藝,奸詐刁鑽、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。后羿有位美麗善良的妻子,名叫嫦娥,二人郎才女貌恩愛非常。后羿因捨不得撇下妻子,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。
她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里,不料被蓬蒙看到了。一天,蓬蒙趁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,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,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。嫦娥危急之時一口吞下不死藥。她立時飄離地面飛向天上,因不捨后羿,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,從此成仙長居月宮。
后羿回到家得知白天發生的事。后羿既驚又怒,想抽劍去殺惡徒但蓬蒙早就逃走了。悲痛欲絕的后羿,天天仰望夜空呼喚著愛妻的名字。後來一位仙人指點,正當月亮格外皎潔明亮的八月十五,他在後花園裡擺上香案,放上用麵粉作丸,團成如圓月的形狀的糕餅及嫦娥平時最愛吃蜜食鮮果,遙祭妻子,嫦娥果由月中飛來,夫妻重圓。從此,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,而這種麵粉做出的圓團後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。
有關嫦娥奔月還有其他文本,你又聽過否?其實什麼版本也不要緊,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神話傳說,人們並沒有把這個故事當作中秋節的起源。如嫦娥奔月一樣,大部分神話故事都會道出一些習俗的起源,使其在傳頌時更加有趣生動。
在越南,中國版的「嫦娥奔月」變成是「阿貴飛月」。阿貴是男生,其中一個文本相傳阿貴得到仙樹後,未遵仙訓,用污水澆樹,結果仙樹騰空飛上月宮,阿貴因手拉樹根而被一起帶去月宮。
《中秋節詩的文化》
最後想談談中秋節裡詩的文化,中秋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,古往今來,無數文人騷客在中秋節留下了千古名篇,給中秋節賦予了一種唯美浪漫的色彩。月到中秋分外明!人們經常以月寄托深情。唐代詩人李白的「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」、張九齡的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」、王健的「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」、宋代王安石的「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」等都是千古傳頌的佳句。關於明月的古詩,你知道有幾首呢?倘若你有有興趣多了解學習的話,歡迎聯絡我們找朗喬的孫老師,她對咱們的古典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都有深蘊的研究。
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重要傳統節日,有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內涵。小時的我,過中秋節只顧歡天喜地吃幾塊月餅、玩玩燈籠便算是過節。長大後為了生活每天忙碌工作,盲目慶祝節日,未曾認真地體會箇中文化。今年,希望能藉著挖掘這些傳統,品味幾千年來先輩們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,讓中秋節更豐富、充實、和有意義。
- 以上以廣東話為中文錄音
(文章另備英文譯本,請到此連結查看。)
Trackbacks & Pingbacks
canadian pharmaceuticals https://site669726570.fosite.ru/
Thanks a lot! A good amount of write ups!
[…] original article is written in Chinese, please visit HERE to read the original […]
Leave a Reply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Feel free to contribute!